汽油价格历史_历年汽油价格趋势
1.往年国内成品油价上调,为什么石油股不涨
2.农副产品价格上涨及其政策
战后第一次危机
1948年8月开始至1949年10月结束。这次危机是美国经过了战后短暂的繁荣后的突然爆发。危机期间,美国工业生产指数下降了10.1%,失业率达到7.9%,道· 琼斯工业股票的平均价格下降了13.3%。这次危机是由战争时形成的高速生产惯性同战后重建时,国际国内市场暂时缩小的矛盾造成的,危机导致了著名的马歇尔的出台。
七十年代“石油危机”
13年,爆发了第四次中东战争,阿拉伯国家运用石油武器来对支持以色列的国家实行石油禁运,削减石油产量。结果是石油价格暴涨,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到了18年,伊朗发生政治局势的变换,造成了石油生产的不稳定,生产一度从每天600多万桶降到了70万桶。这样,第二次石油危机也出现了。
石油危机的出现,大大影响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尤其是日本。第一次石油危机,就马上使日本出现了严重的经济萧条,导致了外汇的大量外流。
八十年代债务危机
70年代,拉美国家的债务迅速膨胀,到了1981年,危机从墨西哥开始。其到期的公共债务本息达到268.3亿美元,墨西哥无力支付本息,要求国外银行准许延期支付,但是遭到拒绝。不得不在1982年夏宣布无限期关闭兑汇市场,暂停偿付外债等措施,从此爆发了债务危机。其后,巴西、阿根廷、秘鲁等国家也相继告急。庞大的债务是世界经济的包袱,随时可以威胁到国际金融的稳定性,如果拉美国家发生倒帐,作为债主的西方几百家大银行将不堪设想。
经过努力,债务危机已经不像原先那样严重,但是还是像一个定时一样, 随时会危及全球经济。
一九八七年金融地震
1987年10月19日,美国的道·琼斯工业股票下跌了508点,跌幅为22.6%。全国损失5000亿美元。这一天被称为“黑色星期一”。
10月20日,伦敦股票市场下跌249点,损失达11%,约为500亿英镑。香港股票停止交易。巴黎股票市场下跌9.7%,东京股票市场下跌14.9%。
造成美国股票市场发生剧烈振荡的直接原因是金融投机,导致了股票市场的不稳定,美国连年出现的巨额财政赤字和贸易赤字是引发这次股票暴跌的罪魁祸首。在1987年暴跌以前,美国连续5次提高利率,投资股票的利润相对较低,导致了相当一部分资金持有人的投资方向发生了变化。
这次股市暴跌,对世界经济有着非常大的影响。首先,使投资者和消费者的信心大受损伤。其次,股市暴跌引起了债券市场和黄金市场的价格上涨,同时使汇率下跌,对各个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造成了破坏。
一夕之间亚洲告急
19年7月,泰国中央银行在无奈之下,宣布放弃实施14年之久的泰铢与美元挂钩的汇率体制,改由市场浮动决定汇率。泰铢对美元的汇率随即大幅下跌,而由泰铢贬值为序幕的金融风暴迅速席卷东南亚各国,并触发了韩国的金融危机。日本、香港等金融市场和全球股市激烈动荡,中国经济也承受了巨大的压力。
从表面上看,亚洲金融危机的直接导火索是国际金融投机商的兴风作浪。实际上,导致这场金融危机的深层原因则是这些国家的经济结构性失调;金融调控不力;经常项目赤字过高;过分依赖外国游动资本等众多原因。
亚洲金融危机持续两年多,是战后世界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金融危机。它使一些国家经济一度衰退,世界经济增长放慢,1998年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将只达19年的将近一半。东南亚金融危机造成的区域性通货紧缩,以及对全球经济的负面影响,在相当一段时间内都难以解除。时至今日,虽然一些国家的经济开始步出低谷。但是,这些国家的经济复苏之路仍将是曲折的。
资本主义工业从1825年英国爆发普遍生产过剩危机后,开始了其现代生活的周期循环。英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行产业革命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率先实现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国家。而美国产业革命的起点始于19世纪20年代,较英国晚了半个多世纪。1865年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后,废除了奴隶制,扫除了阻碍其资本主义发展的各种障碍,经济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并于19世纪70年代赶上了英国。因此,若从历史的角度对美国经济周期发展的进程来进行系统的研究和考察,不仅能揭示出美国经济周期本身的特点,也能展现出美国经济周期运动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周期发展的总进程中所占的地位。
美国自1783年取得了对英国独立战争胜利后,先后分别于1825年、1837年、1847年、1857年、1866年、1873年、1882年、1890年、1900年、1907年、1920-21年、1929-33年、1937-38年、1948-49年、1957-58年、1969-70年、14-75年、1980-82年、1990-91年多次发生过经济危机。通过对上述历次美国经济周期以及世界经济周期进行研究,我们发现,1857年和1929-33年美国也是世界性的经济危机,是世界上历次经济危机中最重要的,它们对分析和预测未来的经济周期和经济危机帮助很大
1、1857年经济危机
1857年经济危机在资本主义历史上是第一次具有世界性特点的普遍生产过剩危机。这次危机也是第一次在美国、而不是在英国开始的危机。由于英国对美国铁路建设进行了大量的投资,故美国铁路投机的破产对英国也造成了很大的震动。1847年经济危机结束后,从1850年开始的周期性高涨的最重要的特点是世界贸易急剧的扩大,19世纪50年代世界贸易的年平均增长额比前20年提高了2倍。机器工业的发展,运输业的革命,新兴国家和新兴部门卷入国际商品流通,以及加利福尼亚和澳大利亚金矿的发现都促进了世界市场的迅速扩大。
1848年至1858年,美国建成的铁路约达33,000公里,超过了其他国家所建铁路的总和。而英国在40年代的建设热潮中,所铺设的铁路却只有8,000公里。美国铁路事业的蓬勃发展,按道理应会带动其冶金业的展,然而,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而且,这一时期,美国生铁产量长期停滞不前,棉纺织业的增长速度也不快。与此同时,铁轨、生铁、机车、棉布和其他英国制成品的进口却增长得十分迅速,英国产品充斥美国市场阻碍了美国冶金业和棉纺织业等当时的重要工业部门发展。
随着危机的爆发,美国的银行、金融公司和工业企业大量倒闭。仅1857年一年,就有近5000家企业破产。粮食生产过剩,粮价和粮食出口下降,加上英国工业品的剧烈竞争,促使了美国经济危机的加深。反过来,英国的经济发展也受到美国危机的打击。由英国向之提供资金的美国银行、铁路、商业公司纷纷破产,也使英国的投资者持有的有价证券急剧贬值。
1857年秋季,美国还爆发了货币危机,整个银行系统瘫痪了,美国的货币危机在10月中旬达到了顶点,当时纽约63家银行中有62家停止了支付,贴现率竟然超过了60%,股票市场行市则下跌了20-50%,许多铁路公司的股票跌幅达到80%以上。美国的经济危机迅速蔓延到英国和欧洲大陆,引发了一阵又一阵的破产浪潮。
1857年经济危机波及面很广,之后,爆发了美国的“南北战争”。其后,奴隶制的消灭、宅地法的实施、重工业的发展,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加速发展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2、1929-1933年经济危机
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浩劫。欧洲是这次战争的主战场,英、德、法、俄等帝国主义国家为争夺霸权互相拼死厮杀,元气大伤,唯独美国在战争中增强了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就连当时头号投资大国英国也欠美国41亿美元的债款。美国已由战前的债务国变成资本主义世界的主要债权国和国际金融中心,同时,美国也从战前的工业大国之一跃为资本主义世界名列首位的经济大国。
1920-1921年的经济危机以后,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其中尤以美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最引人瞩目。美国的经济高涨虽然在1924年和1927年被局部的中间性危机中断过,但到了1929年,美国的工业生产总值已比1920年提高了53%,工人的劳动生产率平均每年提高了3.8%,工人的实际工资也有所增长。这一时期,共和党执行的经济政策对垄断资本家十分有利,工商企业的税负很轻,对垄断组织的发展不加限制,反托拉斯法实际上已不执行。这些政策,刺激了技术发明和新兴工业的发展。20年代是美国汽车工业展的时期,1919年美国的汽车产量已达150多万辆,到1929年猛增到将近540万辆,平均每六人就有一辆汽车,汽车制造业已成为美国最大的工业部门,它的发展也推动了钢铁、橡胶、石油和玻璃等行业的发展,当时的钢和生铁的产量分别达到5700万吨和4300万吨,创造了历史最高水平。其他如电气业、建筑业、化学工业和公用事业等部门也发展得十分迅速。家用电气产品总值在1921年还只有1060万美元,到1929年已增至4.16亿美元。在战争期间,民用建筑几乎停止,住房十分紧张,房租高昂;战后大兴土木,每年建筑费用均超过70亿美元,1926年的建筑费用甚至高达110亿美元。从1919至1929年,汽油产量也从8600万桶激增至4.39亿桶。美国工业的迅猛发展,使其在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由1913年的38%提高到1929年的48.5%,其国民收入也由1921年的594亿美元增为1929年的878亿美元。1929年,美国拥有50亿美元的黄金储备,占当时世界黄金储备总额90亿美元的一半以上。
生产的高涨刺激了其信用的膨胀。从1923-1929年,美国有价证券的发行额达490亿美元,仅在1928和1929年间,就发行有价证券180亿美元。证券疯狂的、规模空前的投资使证券价格不断上涨。纽约证券的证券平均价格1923年初不过98美元,1929年初涨到306美元,1929年9月达到了最高峰,涨到365美元。
道·琼斯30种工业股票指数1900-1934年的市场表现
当时购买证券只需要支付10%的保证金,参与证券投机的人都靠借款来购买大量的证券,2/3的证券交易是靠银行进行的。证券市场投机犹如一股潮流,成为人们的热门话题和报纸上的议论资料。证券的投机狂热助长了繁荣的幻景。
在投机活动上,堪与证券市场等量齐观的还有狂热的房地产投机活动。在这种活动的刺激下,房屋的建造量不断增加,这对于钢铁、木材、矿等基本建设有关的工业部门也起到了刺激作用。
在这狂热的年代里,舆论大肆宣扬“永久繁荣”和“美国例外论”,似乎美国已超越资本主义经济周期的运行规律之外,再也不会发生以生产过剩为特征的经济危机了。就连胡佛在其1929年4月的就职演说中,也高唱要消灭贫困。
工业的“合理化”运动和汽车、奢侈品等新工业的扩张,还使得整个“繁荣”时期中资本积聚和集中的趋势加强,中小企业和独立的小生产者、小商人普遍遭到被淘汰和被兼并的命运。在1927年,美国全国公司中的千分之二的公司占有全国公司总收益的近70%,其余99.8%的公司只分得剩下的一部分利润。
由此可见,美国以至于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犹如被吹得过大的气球,随时有一触即爆的危险。1929年10月,资本主义世界一场规模空前的大危机终于爆发了。
危机首先在资本主义最发达的国家--美国爆发。美国工业生产在1929年6月达到最高峰,10月间工业生产指数开始迅速下降,市面也逐渐衰落下去。10月20日纽约证券破产,特别是23日、28日和29日连续发生大破产,有价证券的行市狂跌不已。在惊恐不定的几天内,第一流有价证券的行市竟下跌了40-60%。不少证券持有人迅即破产,茅盾在其《子夜》中所描述的资本家跳楼自杀的事情在美国频频发生。
证券破产的浪涛波及到一切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德国、法国等国的也相继破产。1929年秋季证券的破产是其生产过剩危机加深的信号。此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都持续下降,商业继续萎缩,失业不断增加。直到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才开始从危机转为萧条。
1929-1933年危机是资本主义历史上最深刻的一次危机。工业生产下降的幅度是之前历次危机所从未有过的,国际贸易额的实际贸易量也出现历史上第一次的下降。不仅生产下降的幅度惊人,而且,其延续时间也异常持久。在以前的危机中,生产下降的延续时间不过几个月,而这次却是几十个月。以美国为例,由危机时的最低点恢复到危机前水平所需的时间,煤、生铁、钢等都长达四十多个月。因此,1929-1933年危机成为资本主义历史上时间最长的世界经济危机。
1929-1933年危机的极度深刻性和其空前持久性结合在一起,使这一次危机具有极大的破坏力,它使资本主义工商业大幅倒退,使整整几十年生产力的发展成就付之东流。“一战”前的各次危机通常使生产水平倒退一二年,倒退四年或四年以上的情况极少。而1929-1933年的危机却使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水平大约后退到1908-1909年。其中美国退到1905-1906年,德国退到1896年,英国退到18年。
这次危机不仅限于生产和商业范围,而且也扩展到银行信用系统,以及外汇和债务等领域。生产过剩危机中商品价格下跌,使工业资本家、手工业者、农民等债务人难以支持,从而使许多公司和企业主遭到破产。美国、德国和法国有几万个股份公司因此倒闭。不仅资本家破产,而且实际上某些资产阶级国家也破产了。
1931年9月,英国被迫放弃金本位制,宣布英镑贬值,震动了世界各国。英联邦以及许多同英镑联系的欧洲国家的金本位制都跟着垮台了。1933年3月间,资本主义世界信用、货币制度崩溃的浪潮袭击了美国。美国银行倒闭之风更加剧烈。到1933年,美国银行共倒闭11730家,企业倒闭252000家。1933年3月4日罗斯福在其就职之日,不得不宣布银行“休”,随即关闭纽约金融中心,并放弃了金本位制。
1929-1933年空前深刻和空前剧烈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宣告了主张“放任主义”的资本主义经济理论的失灵。危机表明,资本主义单靠本身内在的力量已经不容易从危机中爬出来了。于是,鼓吹通过加强“国家干预”来刺激经济和保持“充分就业”的凯恩斯主义便应运而生。凯恩斯主义企图利用加强“国家干预”经济的人为措施来克服危机,消除失业和防止革命。
往年国内成品油价上调,为什么石油股不涨
供求关系,原油库存,汇率因素,经济发展状况,突发与气候状况。
习惯上把未经加工处理的石油称为原油。一种黑褐色并带有绿色荧光,具有特殊气味的粘稠性油状液体。是烷烃、环烷烃、 芳香烃和烯烃等多种液态烃的混合物。
扩展资料:
原油主要成分是碳和氢两种元素,分别占83~87%和 11~14%;还有少量的硫、氧、氮和微量的 磷、砷、钾、钠、钙、镁、镍、铁、钒等元素。比重0.78~0.,分子量280~300,凝固点-50~24℃。
原油产品可分为石油燃料、石油溶剂与化工原料、润滑剂、石蜡、石油沥青、石油焦等6类。 其中,各种燃料产量最大,接近总产量的90%;各种润滑剂品种最多,产量约占5%。
原油分类
按组成分类:石蜡基原油、环烷基原油和中间基原油三类;
按硫含量分类:超低硫原油、低硫原油、含硫原油和高硫原油四类;
按比重分类:轻质原油、中质原油、重质原油以三类。
参考资料:
农副产品价格上涨及其政策
石油石化板块的个股本来波动不是很大,尤其是中石油、中石化等大蓝筹个股。
而油价的上涨和下跌主要还是由原油成本的升降决定的,所以售价的提高实际上是成本的的影响,对其利润影响不是很大。
加上中国的油价是定价、汽油的库存等又对价格影响有限,石油相关公司的炒作预期也强不起来。
农产品价格的起落不仅影响农产品的需求,对生产的刺激作用更为明显。历年来,农产品的生产量在排除气候因素的前提下总在随着价格的波动而起伏,价格高了,农产品的生产面积增加,生产资料上的投入相对加大,农民从中获得的收入也相应增加;反之,价格下跌,农民的收入随之下降。
一、当前我市农产品价格上涨情况及其原因
根据我市农产品生产价格抽样调查显示,前三季农产品生产价格综合指数为116.2(以上年同期为100,下同),比上年同期上涨16.2,其中:农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产品生产价格指数分别为111.9、106.2、136.3和100.9,我市主要农产品生产价格全面上扬,走势呈现以下特点:
(一)种植业产品价格大幅上涨
前三季度,在粮、棉、油、菜、果价格全线上涨的拉动下,我市种植业产品价格同比上涨11.9%。
1、粮食价格继续保持高位运行
前三季度,我市谷物(原粮)生产价格同比上涨5.25%。其中,早籼稻、晚籼稻价格为每公斤1.46元和1.54元,同比上涨5.36%和6.07%,小麦价格为1.30元/公斤,同比上涨4.43%,玉米价格涨势强劲,同比上涨9.51%。
2、油料价格大幅上扬
今年前三季度,我市油料价格较去年同期上涨36.43%。其中花生上涨15.76%,芝麻上涨7.22%,油菜籽价格涨势突出,同比上涨39.08%。
3、蔬菜价格上涨
受供求关系及天气变化影响,今年前三季度我市蔬菜价格小幅上扬,同比涨幅为2.12%。其中瓜菜类价格上涨8.64%,茄果菜类价格上涨13.52%,水生菜类价格上涨5.12%,菜用豆类价格上涨10.23%,而食用菌类价格下跌0.61%。
(二)林业产品生产价格上涨
随着市场对林产品需求的不断增加以及林业部门对成材林砍伐控制力度的加大,我市林产品生产价格继续保持上涨态势。木材价格上涨7.71%,竹材价格上涨4.78%。
(三)畜牧业产品生产价格大幅上涨
前三季度,我市畜牧业产品价格在生猪价格持续走高的影响下大幅上涨28.37个百分点。分季度来看,一季度上涨18.32个百分点,二季度加速上扬,上涨34.88个百分点,三季度上涨44.25个百分点,较一季度涨幅扩大25.93个百分点。
综上所述,今年我市农产品价格走势增幅较大,除受政策、供求关系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外,其上涨原因还有以下几点:
第一,成本推动的影响。一是原材料的大幅上涨。这是目前农副产品价格一路走高的重要推动力,玉米和鱼粉是养殖业主要饲料原料。从去年以来,玉米和进口鱼粉价格是持续上升的态势,只在个别月份略有回调。今年1-9月份玉米价格连续9个月保持在1.5元/公斤以上,平均价格为1.52元,同比上涨19.7%。豆粕和育肥猪、肉鸡、蛋鸡配合饲料价格也有不同程度的上涨,涨幅分别为3.1%和10.4%、7.3%、8.1%。目前的饲料价格自从2006年初涨价以来,到今年9月份就一直没有下降过,每吨饲料上涨了200元,一头肉猪的成本基本上有80%至90%都要花费在饲料的购买上,饲料原料价格的上涨,直接推动了养殖成本和主要畜产品价格的上升。二是农资大幅涨价。化肥、农药等农资价格持续在高位运行。化肥价格涨幅20%—30%,农药价格涨幅达15%-20%。
第二,数量短缺的影响。由于前两年生猪养殖过剩、价格持续低迷、饲料价格持续上涨等原因,严重打击了养殖户的积极性。2006年末生猪存栏量下降3.7%,其中能繁殖母猪淘汰现象尤为突出,同比下降8.5%,时下猪苗少,价格相当高,所以即使肉价上涨,不少人也觉得投资风险大而不愿重新养猪。猪源紧张、猪价上涨带来了一系列连锁效应。售商进货贵,市场竞争激烈又不敢大幅提升零售价,利润因此大幅下降,甚至亏本,不少档口干脆暂时不卖猪肉。猪肉贵了,市民转吃冻肉、鸡、鸡蛋、牛肉、水产等,也带旺了这些产品的销售,但最后使得这些产品价格也大幅上涨,整个肉菜市场涨声一片。可见,生猪存栏量下降,货源减少是导致市场猪肉供求紧张的主要因素。自然灾害和疫情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供求矛盾。
第三,中间成本抬升的影响。农副产品调控偏弱,在农副产品销售的终端领域,深受流通成本影响。近几年,汽油、柴油不断上涨,及对运输车辆限重限载等因素影响,导致流通成本不断增加,进而推动农副产品价格上涨。
第四,品质差异的影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农产品的品种、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品质、无污染的农产品越来越受青睐。随着优质、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规模的扩大,其对农产品价格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2004年以来农民主要是靠“涨价增收”和“增产增收”。当前农民增收是建立在相对较高基础上的,农村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仍然是农民增收困难,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影响目前农业生产、农民增收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最令人担忧。从今年前三季度住户调查资料情况看,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平均上涨10.6%,其中化肥价格上涨12.8%。亩均化肥支出为65.8元,比上年增加9.8元。由于化肥支出占农资总支出的30%以上,化肥价格的波动对种粮收益影响很大。还有水、电、柴油,这些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都在上涨,农民种粮成本不断增加。据计算,农资涨价使粮食平均每亩物资费用投入比上年增加20—40元。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在继续上涨。一方面是农业生产资料生产受上游产品价格上涨的影响,降低农业生产资料生产成本的难度很大;另一方面,国际农业生产资料市场价格居高不下,尿素的价格甚至高于国内市场,对国内生产资料市场影响很大。
2、农产品价格上涨对农业生产、 农民增收的作用显著下降。总体看来,农产品价格上涨是把“双刃剑”,是否对农民利好应分开看,一方面价格上涨是今年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却对农业生产、农民增收有抑制作用。此次农副产品轮番上涨,农民由此得到的好处名义上很多,但实际上不一定有多少。上世纪80年代末粮食、猪肉也轮番上涨过,但最后受害的还是农民等广大中低收入者。
具体分析,第一,牲猪等主要农产品价格上涨是今年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前三季度,我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682.44元,同比增长20.36 %。由于猪价上涨,前三季度农民牧业现金收入人均增加了436.17元,同比增长20.93 %。应当清醒地认识到,虽然当前的生猪价格非常乐观,但同时养殖成本也不可低估。据悉,近期玉米等饲料原料市场价格又有上调,饲料成本居高不下,仔猪价格也在高位运行,加之夏季高温多雨,又进入猪病的高发多发季节,国内重大动物疫病时有发生,虽然这些疫情最后都得到了有效控制,但对于人们的消费心理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进而波及到整个产业链的正常发展。此外,用工、环保等费用支出的加大,也拉动了生猪价格的上扬。就整体而言,近期所反映的畜禽产品价格波动是由阶段性的供需矛盾所致,并非完全由消费需求拉动。因此,在市场消费需求总量不会大幅度增加的情况下,随着畜禽存栏量的增加,仍会形成供大于求的局面。因此,对于受市场制肘的养殖业来说,面对当前利好形势,虽然后市值得期待,但对农业生产、农民增收的作用十分有限。第二,宏观上看,有关部门信息服务缺位使农产品价格上涨对农业生产、农民增收的作用显著下降。养猪业目前多数还是一家一户养殖,单个农户迫切需要在关键时刻获得信息指导,以在价格下跌时不伤元气,价格上涨时不盲目跟进,有效地避免损失,也有效地避免市场的大起大落。这是有关部门应尽的职责和可以提供的服务,为农村、农业和农民提供及时准确的生产和市场信息,就是当前最好的服务。现在肉价上涨自然也带动了生猪收购价上涨,这让一些养猪户喜出望外,很多人琢磨着购买价格不菲的仔猪加大补栏力度,期望着好行情持续长久。就在养猪户大量补栏,很多农民重新加入养猪业的时候,有关部门也应该及时出面,提供市场发展趋势和行情预测信息,让养猪“散户”们注意防范风险,千万别重蹈往年猪多肉贱收入减的覆辙。肉价的变化也说明了物极必反的道理,在这种情况下,有关部门除了提供信息,是否还应该考虑对畜牧业也取一种保底收购的政策,给跌到价格低谷的畜牧业一个养精蓄锐、东山再起的机会,给市场一个稳定的原料来源,给养殖户一个稳定收入的预期,也给市场一个稳定有序的发展。
3、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对粮食进一步增产有限。去年粮食增产,播种面积增加因素的作用占25%,单产提高因素的作用占75%。适宜的气候条件是上年单产提高的重要因素。受耕地面积的限制,数据显示,今年播种面积继续增加的空间已经很小。
以上分析可知,今年农产品价格及其对农民增收的拉动效应呈稳中趋降形势,农产品价格上涨对农业增收的作用将明显下降。
解决“三农”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农民增收是“三农”问题的核心,而保持农产品价格平稳运行又是实现农民增收的关键。为保持农产品价格平稳运行应取对策措施是:
(一)稳定、完善和强化对农业的扶持政策,促进农业生产持续稳定的发展。进一步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继续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增加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完善补贴政策和方式,以确保粮食等农副产品供给安全。
(二)加快推进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建立发达完善的市场体系是发挥市场机制形成合理农产品价格的必要条件,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必须加快推进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完善基础设施,改善综合服务,增强流通能力,提高流通效率,创造更好的市场流通条件,有效实现农产品价值,拉动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三)抑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过快上涨。农资价格上涨加大生产成本,降低生产效益,不利于农产品价格稳定和农民增收。应进一步落实对化肥农药生产的优惠政策,加强对化肥农药市场及价格的监管力度,净化市场环境,严厉打击哄抬农资价格和制售冒伪劣农资的违法行为,遏制农资价格的过快上涨。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