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油价暴跌,“6元时代”的汽油,有望归来吗?

2.EPA《燃油经济性指南》十年大数据对比,这些结果你绝对想不到

3.想问问美国,日本近二十年的物价变动大不大?

4.油价进入5元时代,你需要放弃电动车吗?

十年前汽油价格_近十年汽油价格表

有车一族来说是非常关心油价的,我本人也是如此每天都关注着油价的最新动态,看到它降价之后就会第一时间跑到加油站去加满一箱油,并且非常舍不得去开车,因为怕他哪天又涨价了。9月21日的时候,国内新一轮的成品油调价窗口已经开启了,我们可以明确的看到95号汽油迎来了一波下降,整体上来看,本轮油价是属于降价的,并且95号汽油也回到了8元时代。那么问题来了,油价的升降是和哪些因素相关的?

国际市场。

就拿俄乌之间的冲突来说,他们一爆发战争,油价就蹭蹭往上涨,这一点是没有办法去控制的,在他们的战争打了一两个月之后,油价就开始慢慢的回落,如今已经是离来了7连跌了。也正是因为俄乌之间的冲突,导致了俄罗斯燃油的收入是非常可观的,他们上半年就实现了一个非常可观的收入,因为这一波的涨价,是全世界范围性的涨价,并不是说只有我们中国涨价。并且随着俄乌之间的冲突爆发,西方国家的能源也出现了大幅度的涨价,他们的老百姓已经苦不堪言了。

供需因素。

作为一个商品来说,他永远都逃离不了供需关系的一个因素,供大于求的时候它就会降价,只有当供不应求的时候,商品才会出现涨价的可能性。从长远来看油价一定会持续的往上涨的,因为随着物价的上涨,石油开也一定会有很多的成本,并且长途的运输费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还是涨得太快了,我认为涨到7元时代就差不多了。如果不是因为俄乌冲突所带来的影响,我相信也不会长得这么夸张,或许现在的油价是在几十年后才会到达的一个高度。

油价暴跌,“6元时代”的汽油,有望归来吗?

国际油价比10年前降了一半,中国的油价却一直在涨,这有两个原因:首先,中国的汽油价格是以原油为基础的,今年以来原油的价格确实一直在上涨。其次,由于石油的进口税费这些年一直在涨,所以油价总是居高不下。

其实汽油价格一直上涨的原因很简单,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最近的石油价格确实在上涨,但更多人则是表示不解,毕竟目前的国际油价也只不过是比10年前降了一半,那么中国的汽油价格按照进货成本来说也应该降一半,但是95号汽油目前已经突破10元每升。不管是出于推广新能源汽车还是让大家更少使用燃油汽车,这么一个现象的背后肯定是有其具体原因的。

一、直接原因:石油价格今年确实在上涨势头

最为直接的就是最近的石油价格确实在上涨,根据目前的汽油调价规则,目前国内的汽油价格是按照前20个交易日的价格来算的,这也就意味着前20个交易日石油成本上涨,最后表现在汽油价格上也就会上涨。石油运输到内地进行加工其实需要相当长的周期,而且这还有一些其他的成本,自然汽油价格最后也就只能一直上涨。

二、根本原因:税费增加所致

汽油价格一直上涨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税费增加导致,由于每次石油上涨的幅度都能够刚好达到一个上涨的临界值,但是下跌的时候却跌不到下调价格的点,所以最后石油汽油价格表现出来就是一直在上涨。之所以大家对汽油上涨的价格很敏感,最为重要的是出行的时候总是要开车的,而开车总是需要加满油,但是随着油的价格越来越高,最后大家也就只能转变出行方式。

EPA《燃油经济性指南》十年大数据对比,这些结果你绝对想不到

汽油作为现代社会的工业血液,在油价突破了9元大关以后,想要回到6元时代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现在油价猛涨,国际油价一直在120左右徘徊,不可能降低。今年以来油价已经十年涨了。从去年年底到今年7月份为止,油价已经涨了两块钱每升。现在相当于每加一次油要多掏一百多块钱。

仅有的两次降价,也只降了三四毛钱而已一生。和两块多钱的涨价比起来,真的是一文不值。这一轮的油价调整目前为止依然是夏天的,这是一个好的势头!

现在美布两油一直在涨,一直维持在110~120美元每桶之间。国际局势不稳定,乌克兰和俄罗斯的纷争还在继续,欧盟对于俄罗斯的制裁也在继续。

截止到目前为止,新一轮的油价调整已经过了。但是油价目前总体是下跌趋势,已经出现超了下跌的标准。这一轮的油价调整很可能也是下跌的,但是油价不可能再跌回六元时代。况且全球的油价都在涨,这也是市场调节的结果,所以但是他的下浮是有限度的,不可能达到六块钱。

再来看看我们的国家是一个石油消耗大国,除了普通人的日常用车用油,其他各项工业和项目都在消耗着巨大的石油能源,为了满足对石油的使用,我们需要大量进口石油,并且石油作为一个战略储备物资,我们国家需要大量的保持石油能源安全线。

再加上现在国家为了推进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通过石油价格调控倒逼消费者去选择新能源汽车也是一种手段和机制。

不要再想着汽油会回到6元时代了,跟着国家的发展方向走,我们应该把目光聚焦到新能源汽车领域,普通人还是尽快的摆脱对汽油的依赖,选择新能源是最好的选择!

想问问美国,日本近二十年的物价变动大不大?

十年,这个行业到底发生了多大的变化?

没有什么比数据更有说服力了。

青主最近简单对比了一下EPA(美国环保署)发布的2020版和2010版的《燃油经济性指南》,从"能效"——汽车行业最重要的技术维度——来看看这个行业的巨大变化。

("能效"可能是汽车最关键的技术指标,更高的能效不仅仅意味着更低的使用成本、更大的出行自由度,也意味着更低的排放、更高的技术含量。)

01,"电动化"在加速

首先我们还是来看各级别的"FUEL?ECONOMY?LEADERS"——也就是能效领先车型,看看都有哪些变化。

关于车型级别划分,不用再表示疑问了,EPA有自己的标准,上次介绍过了,就不再赘述。

2010年和2020年,都划分了13个级别,不同之处是2020年取消了"货运厢式车(VANS,?CARGO)",而将SUV细分成了"小型SUV"和"标准SUV"两类。

2010年各级别能效领先车型一共是32款,其中混合动力车7款,柴油车5款(全部来自大众集团),其余20款均为汽油车。

到了2020年,各级别能效领先车型一共是27款,其中混合动力6款,插电混动3款,纯电动6款,柴油车3款,汽油车只剩下9款。

第一个明显的变化趋势是,电动化车型大幅增加。2010年32款能效领先车型中,没有插混,也没有纯电,电动化车型只有7款混动,占比是21.9%;而2020年,27款能效领先车型中,电动化车型达到了15款,占比高达55.6%。

第二个显著变化是整体能效水平大幅提升。虽然已经是"能效领先者",但2010年的32款车中,能效高于50MPG的(MPG即每加仑燃油行驶的英里数),只有丰田Prius一款。到了2020年,27款"能效领先车型"中,综合能效超过50MPG的达到11款。即使剔除插混和纯电车型,2020年的整体能效也较2010年有大幅提高,尤其是混动车型,比如福特翼虎混动,2010年的市区工况能效只有34MPG,但是2020年提高到44MPG,提升了29.4%;相对来说,燃油车在过去10年的能效提升幅度有限,比如MINI?Cooper敞篷版,2010年市区/高速工况能效是25/33MPG,2020年是28/36MPG,分别只提升了12%和9.1%。

其他比较显著的变化还包括手动挡车型大幅减少。2010年32款能效领先车型中,有12款是手动挡,但是到了2020年,27款能效领先车型中,手动挡车型只剩下2款。当然,还有一些变化在上面这个表格中没有显示出来,比如由于增压技术的普及,燃油车的发动机排量普遍的小型化——即使是在喜欢大排量的美国市场。

02,燃料电池车能效10年没进步

EPA在每年的《燃油经济性指南》的最后,都会单列出不同能源类型车辆的能效数据。

2010年的《指南》单列了混合动力车、乙醇燃料车(能使用E85乙醇燃料的车型)、柴油车、压缩天然气汽车和燃料电池车。

2020年的《指南》,则单列了柴油车、纯电动车、燃料电池车、插电混动车和乙醇燃料车。

看出变化了吗?2010年没有单列纯电和插混,是因为当时的美国市场,几乎没有纯电和插混的在售车型;而2020年没有单列混合动力,当然不是因为市场上没有混合动力车,而是EPA认为非插电的混合动力车不属于新能源,只是一种节能车,因此不再单列,这一点和中国官方的看法一致。事实上,2020年美国市场上的混合动力车型不仅数量大增,而且能效水平也大幅提升,已经成为一种主流动力。

下面,我们先比较一下两份《指南》中都单列出的氢燃料电池车(FCV)。

2010年的《指南》,列出的燃料电池车只有两款,分别是本田FCX?Clarity和丰田FCHV-adv,这两款车当时都还没有面向私人销售。前者每公斤氢能行驶60英里,续航里程是240英里;后者则没有提供具体的能效参数,但在2008年进行的一次实际路试中,FCHV-adv完成了331.5英里的续航,工程师推算出每公斤氢能行驶68.3英里。

2020版《指南》中所列的燃料电池车增加到4款。2020款丰田Mirai和本田Clarity?Fuel?Cell能效数据都暂时空缺,但2019款丰田Mirai的续航是312英里,每公斤氢能行驶66英里;现代Nexo?Blue,续航里程更是达到380英里,但综合工况每公斤氢也只能行驶60英里。

总体而言,过去十年,氢燃料电池车的能效基本维持在同一水平,但总续航能力大幅提升。对FCV来说,过去10年,最重要的进展不是提升能效和功率,而是系统成本的大幅降低,正因为此,FCV才能够真正开始面向私人销售。

03,纯电动车的性能提升空间已经不大

对比两份《指南》,最大的变化当然是电动化的进程在加快。

2010年的《指南》里,没有一款纯电车型,而2020版里纯电车型多达37款。其中能效水平最高的是特斯拉Model?3标准续航版Plus,综合工况百英里电耗24度,折合141MPGe;

排第二的是现代Ioniq?Electric,综合工况百英里电耗25度,折合133MPGe;相比起来,大众e-Golf综合工况百英里电耗是30度。

全部37款纯电动车型中,除了那些没有公布具体能效数据的,电耗最高的是保时捷Taycan?Turbo?S,综合工况百英里电耗高达50度,折合只有68MPGe。可见,在纯电动车的能效水平上,欧洲汽车厂家和世界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青主查了一下,在2015版《指南》里,有19款纯电车型,其中能效最高的是宝马i3,综合工况百英里电耗27度,折合124MPGe。与之相比,2020版的纯电最高水平综合能效提升了13.7%。

在2015版《指南》里,特斯拉Model?S系列中,能效最高的是Model?S?AWD-70D,综合工况百英里电耗33度,合101MPGe。相比起来,2020款的特斯拉Model?S系列,能效最高的达到了111MPGe,综合工况百英里电耗降到30度,综合能效提升了9.9%。

也就是说,过去5年,虽然纯电动车数量大幅增加,但是纯电的能效提升幅度非常有限。或许,技术上,纯电动车的提升空间已经没有多大潜力,今后最主要的进步在于电池成本的进一步下降。

04,欧洲大牌的插混有多落后,比比这两款车就知道

2010年的《指南》里,同样没有一款插电混动车型,而2020版中,插混车型多达38款。其中,丰田Prius?Prime以78?MPGe夺得插电混动车综合能效第一。在2020版《指南》中,插电混动综合能效前五名车型如下:

前面说过,对于插电混动车型,综合能效是算出来的,意义不大;更有意义的是纯电以及燃油模式下的能效水平,而纯电模式下,综合工况耗电最低的同样是丰田Prius?Prime,百英里仅耗电25度。

在2020版《指南》中,能效最低的PHEV是路虎揽胜以及揽胜运动版,纯电模式下百英里电耗高达80度!除了暂缺数据的车型之外,能效最低的PHEV是下面十款:

发现没有,在能效最高的5款PHEV中,没有一款欧洲车;而在能效最差的10款车中,9款都是欧洲品牌。当然,你会说,这些欧洲车都是大车,所以能效自然偏低,那么我们来比较一下克莱斯勒Pacifica(大捷龙)插混和奥迪Q5插混。

(大捷龙插混国内售价49.69万元。其搭载的插电混动系统曾两获沃德十佳称号,国产Jeep指挥官PHEV上也搭载了同款插混系统。)

克莱斯勒Pacifica插混是一款车长达5176mm的7座MPV,车身尺寸和发动机排量都比奥迪Q5插混大多了,纯电续航里程也更高,这种情况下,Pacifica插混在纯电模式下的综合工况电耗比Q5插混居然还要低21%!燃油模式下,综合能效也比Q5插混高11%!这种差距在行业里绝对是一种"代差"。这种"技术代差"是欧洲汽车厂家在电动化时代面临的巨大挑战!

05,过去十年唯一取得能效突破的是混动

欧洲大牌汽车厂家为何在电动化领域全面落后了呢?这源于他们过去20年对混合动力技术的忽视。

混合动力不是什么过渡性技术,而是汽车电动化的重要技术路线,电池、电机、电控,一台混合动力车上具备电动化车型的全部要素,一些厂家,比如丰田,通过混合动力领域的多年积累,在"三电"技术领域,已经形成了强大的领先优势。

对比相隔10年两个版本的EPA《燃油经济性指南》,在各种动力类型当中,能效提升幅度最大的是混合动力。

在2010版《指南》里,共有33款混合动力车,涉及13个品牌,并非只有"两田"。但是当时,能效超过50MPG的只有丰田Prius一款,多数混合动力车型,市区能效都在30-40MPG之间(见下表):

到了2020年,混动车型实在太多,事实上已经成为一种主流的动力形式,《指南》在最后不再单独列出混动车型,可能这也是一个原因。不仅车型数量大增,更重要的是,混合动力车型的能效,和10年前相比也有了大幅提高。

2020款混动车型中,能效最高的是现代Ioniq?Blue?Hybrid,高速工况能效达到了59MPG,比2010版最高的丰田Prius提升了23%!

之前提到,2020款福特翼虎混动的市区工况能效比2010款提升了29.4%;

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凯美瑞混动,相较于2010款,2020款凯美瑞混动,市区和高速工况,能效分别提升了55%和56%!

前面介绍过,过去5年里,纯电动车的能效水平提升幅度也就在10%左右;而过去10年,FCV的综合能效更是几乎没有改善;真正在能效上取得跨越式进步的,唯有混合动力。将一部烧油的车,EPA综合能效提升到58个MPG(约合百公里4.1升)——可以说,Hybrid技术给传统内燃机带来了新生。

06,自吸汽油机实际能效竟优于涡轮增压

当然,作为仍是市场主力的汽油车,在过去10年时间里,能效提升的幅度也非常巨大,青主选择了2010版和2020版《指南》中都有的16款全球性汽油车,对比之后发现,过去10年汽油车整体能效水平提升幅度相当大。

这16款车型中,十年间能效提升幅度最大的是本田雅阁,2020款雅阁市区能效比2010款提升了42.9%!第二名是本田CR-V,市区能效提升了33.3%,第三名是凯美瑞2.5L,市区能效提升了31.8%。

不过,本田的能效提升主要得益于用1.5T发动机替代以前的2.4L自吸发动机,如果是同类型、同排量发动机对比,那么10年间能效提升幅度最大的是凯美瑞2.5L,同样搭载2.5L自吸发动机,2020款凯美瑞市区和高速工况比2010款的能效分别提升了31.8%和28.1%;

第二名是同样搭载2.5L发动机的丰田RAV4,10年间市区和高速工况能效提升幅度是27.3%和25.0%;

第三名是宝马5系,同样搭载3.0T发动机的宝马540i,市区和高速能效比10年前的宝马535i,分别提升了29.4%和15.4%。

从上表也可以明显看出,用小排量增压发动机替代大排量自吸发动机之后,市区工况能效提升幅度更加明显,但高速工况则提升幅度有限。

和同期优秀的自吸发动机相比,小排量涡轮增压发动机在能效上也并没有什么优势。比如高尔夫1.4T,两种工况下的能效都不如卡罗拉1.8L;翼虎1.5T的能效也同样逊色于RAV4?2.5L;奔驰E350虽然改用了2.0T发动机,但是市区和高速工况能效,也只是和雷克萨斯ES?3.5L基本持平。

所以,如果从实际能效的角度出发,我们对小排量涡轮增压可能真的是误解了。

文?|?青主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油价进入5元时代,你需要放弃电动车吗?

如果说近二十年的话,物价变化还是很大的。那日本为例,十年前的汽油价格每升大概100日元,现在140日元左右。本人在日本待了近十年,在这十年里日本的物价基本上是比较稳定的,属于稳中有升的状态。日元在日本国内相对于20年前的日元来说,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贬值。单对于国民收入比来说,相比国内的人民币来说,还是比较稳定的。也就是说,货币贬值的速度和人们收入增长的速度基本持平。国内货币贬值太快,人们收入增长却比较慢,使得人们觉得物价涨的太快。

美国受经济危机的影响,物价尤其是房屋价格出现了很大的浮动。

总的来说,美日两国属于发达国家,GDP增长速度不快,国家经济相对比较稳定。因此,市场各项产品价格浮动是有的,但是不算太大。国内商品价格,尤其是房屋食品服装等价格是多少倍的增长的。

因肺炎疫情令经济增长放缓,且沙特和俄罗斯的市场份额争夺战愈演愈烈,加之多国出台限制居民活动的措施,并关闭企业,导致燃料需求大幅降低。全球油价,因此大跌。

而这一次,中国市场终于跟上了国际步伐:3月17日24时起,新一轮成品油调价窗口开启。汽油每吨下调1015元,柴油每吨均下调5元,其中92号汽油每升下调0.80元,95号汽油每升下调0.84元,0号柴油每升下调0.83元。按一般家用汽车油箱50L容量估测,加满一箱92号汽油将节省40元。

以成都市为例,92号汽油的价格为5.56元/升,95号汽油的价格为5.99元/升。如果去偏远一点的民营加油站,价格可能更低。

众所周知,最近几年,新能源汽车强势崛起,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油价太高”,导致燃油车用车成本高于电动汽车,消费者因此“移情别恋”,电动车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快速成长。数据显示,2013与2014年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出现爆发式增长,2016-2018年保持着高速稳定的增长,到2018年,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到了127,125.6万辆,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

如今,随着油价的回落,网上关于新能源汽车与燃油汽车的争论也愈发火热:有的认为油价的降低会促进燃油汽车的销售复苏;而另一部分人则认为油价的回落只是暂时,汽车向新能源发展的趋势不会发生变化。那么,燃油汽车会迎来“第二春”吗?

01

首先,石油真的快要用完了吗?

燃油汽车的发展,政策和环保法规是关键,油价更是关键。而关乎油价的,则是全球石油的储备和产量。

从读书开始,课本里就写的是“石油是不可再生能源”,我们一定要有节制地开,然而,直到现在,石油也没有要用完的迹象。反而,随着勘探和开技术的进步,地球上的石油却越来越多了。

有这样一组数据:

1882年,经济学家预估剩余石油还剩9500万桶,当年世界每年消费2500万桶,4年就能用完。

到了1919年,石油还没用完,当时的《环境科学》报道说,石油只够用20年,但是到了1950年,又过了30多年,石油还是没用完。当时美国石油研究院预估全球还剩1000亿桶石油。而这个时候,已探明的石油储量,已经是1882年的1000多倍了。

而在现实中,石油的已探明储量连年增长,到1980年已经高达6480亿桶;1993年,仅仅13年后,储量又上升到了9990亿桶,2000年又涨到了10160亿桶,2008年为12380亿桶……

更重要的是,在2017年,中国首次在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宣告成功。自此,中国成为全球领先掌握海底天然气水合物(也叫可燃冰)试技术的国家。而据了解,世界可燃冰碳含量估计值是当前已探明所有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和天然气)中碳含量总和的2倍,海底可燃冰的储量至少够人类使用1000年。

也就是说,石油会不会被用完,谁也不知道。就算能用完,什么时候用完,也没人知道。而且现在人类已经发现了更多化石燃料种类。电,并非未来能源的唯一方式。

02

多家车企声明不放弃“燃油车”

春江水暖鸭先知,对于身处市场一线的汽车厂商来说,“燃油车”的命运,关乎着他们的战略方向。

近几年来各国虽然掀起了一股“禁售燃油车”的浪潮,其中欧盟区域内的国家最为积极,就连印度也将时间定在了2030年;而国内第一次提到禁售燃油车是在2017年9月,工信部首度表态,称中国正在研究制定禁售燃油车时间表。

但3年时间快要过去了,官方仍没有给出这一张时间表,只是海南省在4月发布的《海南省清洁能源汽车发展规划》提出,2030年开始禁售燃油车。不难看出,官方虽然对新能源汽车持有鼓励态度,并持续了多年资金和政策投入;但对于禁售燃油车这件事,还是非常谨慎。

另一方面,几乎所有的传统汽车厂家,虽然将电动化视为未来的方向,但也承诺在现阶段内,仍要燃油+电动“两条腿走路”。

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日前公开表示:“可持续出行解决方案必须赢得人们的青睐,而不是告诉他们该怎么做。因此,我们几乎为每个产品系列提供至少一款电动化产品。消费者应该有选择权,并且能在不做任何其他妥协的前提下选择电动出行。宝马集团致力于为消费者提供选择不同驱动技术的自由——我们称之为‘选择的权力’。”言外之意,宝马要燃油车、电动车两手抓。

而另一德国汽车巨头大众,在电动化的同时,没有忘记自己最拿手的小排量涡轮增压发动机。虽然现款的1.4T黄金动力马上就要被淘汰了,但大众立马又搞了一个1.5T四缸发动机,在参数没有发生大幅变化的情况下,大众为其注入可变几何截面涡轮、电控冷却液泵、APS缸壁减摩涂层、350bar高压直喷系统、可变气缸技术和米勒循环等新技术。

这也使得了这台发动机的热效率达到了37.5%,压缩比则为12.5:1,油耗表现立马就能显露出来。参考于海外率先上市的1.5T高尔夫车型,1.5T低功率版综合油耗仅约4.6L/100km、高功率约为4.9L/100km。

而丰田则给出了另一个意见——油电混动才是王道。目前来看,丰田的混合动力技术也是现阶段最先进最成熟的汽车节能减排技术,除了可使油耗减少约40%,动力性能还可提升约30%,可谓一举多得。

除此之外,马自达的“创驰蓝天”、本田的“地球梦”、日产的VC-T发动机技术,几乎都在向油耗宣战……

03

为什么国内大力提倡新能源汽车?

既然大家都在往“节油”技术发展,况且石油也没有用完的迹象,那么为什么国内外都在大力提倡新能源汽车?尤其是国内,政策和补贴的影响下,新能源汽车的份额不断增长。

可以肯定的是,人们对于环保越来越重视,使得不得不压缩燃油车的市场空间。

而另一方面,则是我国的禀赋决定的。

近年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发展,化石能源需求持续增长,对石油需求不断增长,中国的油气不足,能源供需矛盾突出,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度不断提升。2019年中国的原油进口量已经达到50572万吨,原油的表观消费量达到69592.4万吨,2011年时,原油进口量仅为25378万吨,表观消费量约为45491.6万吨,据此来看,原油的对外依存度从2011年的55.78%提升至72.67%。

众所周知,能源的对外依存度太高,容易被人“掐脖子”。因此,寻找替代能源,或者多种驱动方式,是缓解对外依存度的有效手段,也是国家层面必须要做的事。

04

燃油车迎来购买最佳时机?

对于消费者而言,油价的降低,他们最关心的是燃油车还该不该买?

回答这个问题,就需要更长远地来看——汽车消费是一个长周期的活动,少则几年,多则上十年,而油价的涨跌会随着市场的供需发生变化。因此,因为油价降低就去买车,显然是不理智的行为。

另一方面,虽然电动化是汽车发展的方向,但燃油车的基数庞大,使用范围广,且使用条件成熟,很难在短时间内淘汰。甚至可以这样说,在10年内,汽油车仍然是绝对的主流。而大多数人一台车的用车周期是低于10年的。所以,燃油车依然可买。

综上所述,购买电动车和燃油车,是根据消费者自身的情况和使用环境决定的,油价的涨跌只能影响短时间的节奏,改变不了汽车发展的方向。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